
空中飛人Elva,這一站到了意大利🇮🇹
上個月應邀飛到意大利的一個小島出席Armani的活動(有在Facebook或instagram看到照片了嗎?),需要在羅馬轉機,所以就造就了這次珍貴的機會,貼心的Ula姐,還刻意安排提早一天飛到義大利,讓我們在工作的前後一日,可以在羅馬盡情遊歷一下!

只有一天的時間,要參觀羅馬是絕對不足夠的,所以只能從中選擇重點啦!這座城市感覺就像是個大型戶外博物館一樣,四處都是傳統古羅馬建築、露天市集,還有令人讚嘆的歷史景點。 到達羅馬的第一天,我先到了許願池 (Trevi Fountain) 拋下一枚硬幣許個願,然後前往令人讚嘆的鬥獸場 (Colosseum) 和以巴洛克藝術著稱的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羅馬境內最大的噴泉許願池

羅馬擁有大大小小三千多座噴泉,噴泉是無處不在,市內有一百多處經過設計的噴泉造景,在廣場街角、公園路旁,甚至是許多人家的庭院裏,都有各種景觀的噴泉,其中最有名的噴泉就是幸福噴泉。

幸福噴泉是羅馬最後一件巴洛克風格的傑作,原名是特雷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傳說會帶給人們幸福,是教皇克里門七世(Pope Clemens XII)命Nicola Solvi設計建造,耗費三十年完工。池中有一個巨大的海神,駕著馬車,四周環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一個雕像神態都不一樣,栩栩如生,泉水由各雕像之間、海礁石之間湧出,十分壯觀!

不過最壯觀的還是在池邊的遊客,遊客多到一圈又一圈地圍在池旁邊!如果想走到池邊許願,建議你從左側進入會比較容易。
好不容易來張自拍🤳 中間的是化妝師Janice,右手邊的是Ula~
幸福噴泉有一個傳說,傳說只要背對著幸福噴泉,往左肩方向將硬幣投入噴泉的池子內,許下的願望就會實現,但第一枚硬幣許下的願望必須是重回羅馬,第二枚硬幣許下的願望才會靈驗,所以幸福噴泉又被稱為許願池。

我只許了一個願望,就是重回羅馬,Ula沒聽清楚講解,趕快拋下硬幣一口氣許下了不同的願望,真是心急的孩子😤
那池中的硬幣會怎樣處理呢?據說是歸羅馬天主教一家慈善機構所有,所以當遊客拋下硬幣時,也算間接在做善事吧。
特拉維噴泉(許願池)
地址: Piazza di Trevi, 00187 Roma, Italy
電話:06 6710 3238

感覺羅馬是個很適合散步的地方,因為景點都相隔不是太遠,而且是四通八達的,可以直接步行前往,滿街都是這種綠色的植物,在香港都沒見過,很美!


道路的盡頭就是羅馬競技場,真是深深體會到什麼叫做「條條大路通羅馬」🤣

接著看看羅馬最負盛名的景點-羅馬競技場,一個二千多年的競技場,一個訴說著帝國輝煌歷史的地方,和剛剛幸福噴泉展現出來的幸福美好相比,不免令人感慨萬千。

羅馬競技場是由奴役的八萬名猶太俘虜,歷時八年修建完成,圍牆高五十七公尺,周長五百二十七公尺,看台四層,可以容納五萬人以上。但競技場最熱門的節目卻是「鬥獸」,由基督徒和獅子、老虎相鬥,直至基督徒被猛獸撕裂而死,當時基督徒為了堅持信仰,被古羅馬帝國迫害死傷無數。

雖然血腥殘忍的比賽已成過去,這個充滿血腥的殺戮場,今天亦已成為在羅馬人潮最多的觀光盛地,放眼去看眼前宏偉的建築,仍然感受到當中的震撼力,我們沒有購票進場,只在門口逗留一會就離開了。

也就看到另外一個景點,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凱旋門。聽別人說,巴黎凱旋門也是參考它的建築呢~
羅馬競技場
地址:Piazza del Colosseo, 1 00184 Rome, Italy
電話:+39 06 3996 7700
入場費:€12
開放時間:冬季 09:00-16:30,夏季 09:00-19:00

要數羅馬著名的廣場一點也不困難,而當中成了最熱鬧的景點之一相信是 Piazza Navona。在這個長型的廣場上,有著巴洛克式宮殿、16 世紀的噴泉,亦有著街頭擺賣的小販、賣藝表演者,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而廣場的兩旁則盡是大大小小的Cafe。

廣場的前身原是一個競技場,直至 15 世紀時被重新修建,才成了 Piazza Navona。這裡有著 3 個羅馬市內有名的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Fontana del Moro 及 Fontana del Nettuno,位於中央的四河噴泉 (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是意大利藝術名家 Bernini 設計。
Piazza Navona
地址:Piazza Navona, 00186 Rome, Italy

來到意大利當然要吃gelato,我們也沒有刻意尋找,就是走著走著,經過這間很有特色的餐廳,以薄荷綠為主色感覺很清新!於是我們就走進去點了gelato來吃,味道也很好👍
Verde Pistacchio
網址:http://www.verdepistacchiolab.it/shop/index.html

另外也吃了pizza,也是在Piazza Navona附近,順帶一提,其實意大利人很討厭在薄餅裡加菠蘿,所以正宗的義大利薄餅是沒有菠蘿的,而我因為吃素的關係,所以只好點夏威夷薄餅(裡面是有菠蘿的)。

而在羅馬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我選擇了遊覽意大利境內的袖珍小國、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梵蒂岡」一詞來自拉丁語,意為「先知之地」。雖說梵諦岡在羅馬裡面,但他其實是屬於獨立的另外一個城市,不但是天主教的首都,也是世界面積最小的國家。

穿過意大利羅馬寬敞的街道,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拿到票後過了安檢,便可以乘扶手電梯去展覽館。

梵蒂岡博物館的正門。 正門上方有兩座雕像,左邊是米開朗基羅;右邊是拉斐爾,都是和梵蒂岡關係最密切的兩位藝術家。

這就是博物館門票,門票上印著的是《雅典學院》,拉斐爾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如果聘請導遊的話,可免排隊進入梵蒂岡博物館,每逢一月一日、復活節、聖誕節,廣場上往往都會聚集二十萬之眾,每逢禮拜日,也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此聆聽教皇在陽台上播送晨禱詞,接受教皇的祝福。每年,世界各地到這裏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
梵蒂岡博物館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位於梵蒂岡城內,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其藏品為多個世紀以來羅馬天主教會所收集和積累。
梵蒂岡博物館包含若干展館,其中的拉斐爾畫室是由拉斐爾及徒弟們的壁畫裝飾的館室,門票上印著的圖畫、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象徵文藝復興全盛期精神的《雅典學院》即收藏於此。《雅典學院》由25歲左右的拉斐爾創作於1509至1510年。在這幅畫中,古希臘、羅馬和當代意大利五十多位哲學家、藝術家及科學家薈萃一堂,被畫家集中在同一個空間。

雕塑長廊,這些雕塑以前都是彩色的,但經過千年之後都褪色了。

看到眼珠是黑色的嗎?那是用玻璃製作的,所以即使經過了二千年,仍然是晶瑩剔透。

這個用大理石製成,重4噸的是國王的浴缸。

金色的是大力神,右下是國王,左下是他的情人。

古羅馬的人就喜歡洗澡,很多浴場。



然後就是掛毯長廊,你看天花板的壁畫也是非常的立體!

這是梵蒂岡的標誌,好像是國徽?!(當時聽導遊說的,但寫這篇文章時上網查了梵蒂岡的國徽卻不是這樣的)全是天然的大理石砌出來的,中間是藍寶石好像?反正就是一種價值不菲的石頭才有這種藍色~


然後就是地圖長廊,好壯觀!看呆了!是米開蘭基羅的徒弟們畫的,就兩邊是義大利的地圖,個個地方分佈,天花還有壁畫!

窗外能看到梵蒂岡電視台,很長天線的那棟
之後就到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看了米開朗基羅的畫,米開朗基羅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將大理石這種很冷硬質地的材料,雕刻成猶如布料般柔軟、自然垂墜,彷彿就像用真的布料去製作,我小時候學過畫畫,那時候看米開朗基羅的故事,覺得他是神,沒想到可以親眼見到他的作品,所以這次也是很感動,亦讓我更佩服米開朗基羅了!可是裡面是一定不能拍照,也不能說話,簡單介紹一下吧:
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
作為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分,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是一座天主教小堂,緊鄰聖彼得大教堂,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和《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於世。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間,米開朗基羅受命於羅馬教宗儒略二世,在西斯廷禮拜堂大廳天頂的中央部分創作了9幅巨型穹頂畫,即為《創世紀》。《創世紀》畫面面積達14×38.5平方米,共繪有343個人物,從設計到創作全部由米開朗基羅一人完成。在長達四年多的時間裡,畫家是如何終日在腳手架上以身體彎曲的姿勢來完成這幅驚世巨作的,實在令人無法想像。據説,在米開朗基羅創作期間,拉斐爾前來觀摩並深受影響,而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雅典學院》。
《最後的審判》是米開朗基羅於1534年至1541年間為西斯廷禮拜堂繪製的一幅巨型祭壇畫,描繪有400多個人物,占滿了祭臺後方的整面牆壁。《最後的審判》取材於《新約聖經·啟示錄》中的預言,描繪世界末日到來之際,耶穌再臨並親自審判世間善惡,人自己的心性與所為決定了其生命最終歸屬的位置,善者上天堂入聖境,惡者下地獄並在無盡的苦難中承受自己種下的惡果。畫中描繪出了截然相反的兩個世界,帶給人無比的心靈震撼和良久的思索。
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
地址:Viale Vaticano, 00165 Rome
電話:0039 06 69884676 – 0039 06 69883145
開放時間:09:00-18:00 (售票處開放至16:00)
收費: €32 (25歲或以下學生/65歲以上半價),導賞機 €7
官網:http://mv.vatican.va/3_EN/pages/MV_Home.htm

然後就到了聖彼得大教堂,我們可以看見遠處小國梵蒂岡的標誌性穹頂建築就是了。這座教堂,就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穹頂天主教教堂,整個梵蒂岡的建築物都不能超過聖彼得大教堂的高度,意思是政治不能超越宗教。

進去不可以露肩膀和大腿,裙子要過膝蓋,所以我特地帶了圍巾去把自己包起來才可以進去。

來到聖彼得大教堂,首先得提他的主角: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彼得個性衝動曾經拿刀切下士兵的耳朵、三番兩次不認耶穌等等,耶穌從沒放棄過彼得。而彼得,在耶穌復活升天之後,於上帝的引導之下,也就真的一步步地為建立起歷史上一間又一間的初代教會,成為一位極其謙卑和勇敢的傳教士。到最後也為著傳講福音的緣故,殉道於羅馬暴君尼祿的酷刑之下。而在天主教裡面,因此也認定彼得是第一位教宗。他屍骨埋葬的地方,就是現在聖彼得堡底下。

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地板面積達兩萬多平方公尺,沿著教堂外圍走上一圈也有近一千八百公尺,本堂高有四十公尺、主圓頂高也有一百多公尺,包括貝尼尼的聖體傘等主要的裝飾在內,共有四十四個祭壇、十一個圓頂、七百多根立柱、近四百尊的雕塑和一百多面馬賽克鑲嵌畫,可以說是金碧輝煌華美致極,無論就天國或俗世的角度來看,它都是最偉大的建築。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且神聖,它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對於來到這裡觀光的旅客來說,大圓頂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地方,它幾乎是羅馬的地標之一,就是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讓大教堂更穩固了它名列世界偉大建築之一的地位。因為圓頂的造型十分的典雅,內部有五百多級的樓梯,可以通往最高處,從頂部可以俯瞰聖彼得廣場,景色一絕。

每個樑柱都非常精緻,連天花板上的壁畫也都精緻不已。

這巴洛克風格的聖體傘(baldacchino)建於1624年,覆蓋在聖彼得墳墓正上方,圍繞著彼得長眠逝世的地點。高達29公尺、重達3.7萬公斤的聖體傘,是全世界最大的銅鑄物,與旁邊的人群相比,就可以看出其規模之大,每根螺旋圓柱粗到要兩個大人才能環抱呢!這是貝尼尼特別建造的銅製建築。貝尼尼被譽為巴洛克時代的米開蘭基羅,而聖彼得大教堂裡面的大部分裝潢設計都是來自於他。從窗戶、樑柱、雕像、到步道等,都是他的設計。

面對聖體傘、主聖壇,右手邊第一件藝術品就是最有名的米開朗基羅作品 ─ 聖殤(Pietà),在義大利文中有「悲憫、虔誠」之意, 在完成的時候他才24歲,聖母瑪利亞抱著耶穌已經冰冷的身體,用那哀淒萬分的母愛神情訴說了一切。而耶穌身體的角度也可以讓人感受到祂的重量,據說米開蘭基羅都是在考究人類屍體才能學到如何複製這些身體肌肉的角度。而這也是米開蘭基羅唯一有親筆簽名的作品。題材來自於聖經,聖母瑪利亞抱著被釘死的耶穌身體時的樣貌,悲傷不是這作品的重點,而是聖母的鎮定和堅強。
至於為什麼會有防彈玻璃裝置?聽說1972年有人拿著槌子衝進聖彼得大教堂,狂敲狂擊這原版雕像,雖說後來有恢復,但為了以防日後有心人的重蹈覆轍,因此決定保護起來。

繼續往著主要聖壇前進,而據說教皇若身在梵諦岡時,禮拜天會來講道,同時這裡也是許多天主教重要官方活動的舉辦地點。當時在蓋這座教堂的目的,就是為了造一座歷史上最顯赫的教堂,但也因此而大灑金錢,於是教會開始發放贖罪卷,宣稱只要藉由捐獻這些香火錢,買這些贖罪卷就可以上天堂,同時教會的貪污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導致後來於1517年馬丁路德興起新教叛變,成立現今所熟悉的基督教,而之前的舊教則被稱之為天主教。

最後兩個天使手端著的是聖水,可以在裡面洗手。
大家參觀時要留意兩件事情,第一,有的小禮拜堂只提供祈禱之用,不能進去拍照;第二,參觀聖彼得大教堂的人潮眾多,請留意與同行夥伴,不然就很容易與同伴失散。而進入教堂不能穿得太隨意,裙子和短褲要過膝,男女裝的袖子要過肩。
開放時間:
教堂: 4月到9月 7:00-19:00;10月到次年3月 7:00-18:00
地下墓穴: 4月到9月7:00-18:00;10月到次年3月 7:00-17:00
穹頂: 4月到9月 8:00-17:45;10月到次年3月 8:00-16:45
門票: 免費開放,登穹頂步行5歐,乘電梯7歐


離開的時候,會有售賣明信片的地方,再走出去就有郵局,當然把握機會寫一下明信片,建議大家先在這裡寄出明信片,一來可以有梵蒂岡的郵戳,二來出面找明信片很容易,找郵票卻很困難。有很多郵票的那張照片,那些郵票是特別的collection,不是用來郵寄的。

出來就會到達梵諦岡的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是康士坦丁大帝所造的教堂,建於西元329年。而到了文藝復興的時候,由於聖彼得教堂實在是太破舊,因此決定重新裝修,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


周圍的248個柱子,由聖彼得大教堂延伸至兩邊,代表著歡迎的雙臂,擁抱著信徒和非信徒。而在頂端則是放置了140個義大利建築師貝尼尼最喜愛的聖徒們。

據說,聖彼得廣場的設計是採用「人」的造型設計,從空中俯瞰好像是一個人的身體,這張圖片是在網上找的,因為實在拍不到空中視覺,這個人就是教皇,教堂的大圓頂是教皇的頭部,下面是身子,巨大的迴廊相當於教皇伸出的雙臂,把整個廣場環抱住了。
整個梵蒂岡我們用了3個小時參觀,不加上買東西和寫明信片的時間,如果自己逛大概預5個小時吧,因為跟導遊,所以速度比較快。

最後介紹一下我這次住在羅馬的酒店,叫The independent hotel,每週五晚還有live music,在他們的roof top,很多人都問我這裡是什麼餐廳,其實是在酒店樓頂的酒吧,早上就是吃早餐的地方,第一天早上還因為沒有人在餐桌前,被海鷗直接飛來桌上吃我們的食物。
The independent hotel
地址:Via Volturno 48 Rome RM 00185

當然羅馬不是兩三天的時間就可以逛完的,這個極具藝術文化氣息的城市,實在令人留戀,我已經在許願池許下了願望,有一天要重回羅馬,再度感受到它的美好!